&esp;&esp;实地考察的结果,印证了她的猜想,也让她心情沉重。
&esp;&esp;最大的问题在于:种子不行。
&esp;&esp;农户们使用的麦种,大多是自家上年收获的麦子里挑挑拣拣出来的,年复一年,几乎没有选育和改良的概念。
&esp;&esp;种子本身品质退化严重,抗病性差,结出的麦穗普遍短小,麦粒干瘪,产量低。
&esp;&esp;老王无奈地说:“咱庄户人家,哪懂什么优良育种?能吃饱就不错了,收上来的麦子,能留种的都留着,挑饱满点的下一年种呗,大家都这样。”
&esp;&esp;这个时代的粮食种植,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农民种植方式粗放,土壤贫瘠。
&esp;&esp;土地几乎不轮作休养,常年高强度种植,地力消耗严重。施肥主要靠人畜粪便,数量有限且发酵不完全,肥力低下。
&esp;&esp;更没有什么深耕、追肥、病虫害防治的科学概念。完全是靠天吃饭,风调雨顺则勉强有收成,稍有天灾,便是歉收甚至绝收。
&esp;&esp;“像我家这几亩地,”老王指着自家田里稀稀拉拉、明显营养不良的麦苗,“好年景,一亩地能收个一百五六十斤麦子就算顶天了。”
&esp;&esp;“交了税赋,剩下的也就够全家喝点疙瘩汤,混个半饱。”老王愁眉苦脸地摇头,“遇到今年这样一直不下雨,麦子长不起来,收成怕是连一半都够呛,唉,这日子咋过哟!”
&esp;&esp;老王的话,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阮玲珑心头。
&esp;&esp;家家户户都使用劣质的种子和落后的方法,收获着同样微薄的粮食,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
&esp;&esp;一场天灾,就能轻易摧毁这脆弱的平衡。
&esp;&esp;而今年夏天,平安镇已经一个多月没下过雨了。天空总是瓦蓝瓦蓝的,烈日炙烤着大地,田地里的裂缝越来越宽,河沟里的水位也在下降。
&esp;&esp;来自末世的阮玲珑,对天气异常变化和生存危机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和超乎常人的警觉。
&esp;&esp;她看着自己试验田里那几株金黄饱满的麦穗,又回想起老王田里那些蔫头耷脑、前景堪忧的麦苗,一个念头在她心中越发清晰和坚定。
&esp;&esp;她需要更大的试验田。
&esp;&esp;她需要验证这种异能催熟的种子,结合简易土壤改良的方法,在更大规模、更接近自然条件下的可行性。
&esp;&esp;她需要培育更优质的种子!
&esp;&esp;她需要未雨绸缪!
&esp;&esp;如果干旱持续下去,粮食危机近在眼前。她不能坐以待毙,更不能只满足于自己和赵铮的温饱。毕竟,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esp;&esp;她拥有的这份力量,或许可以尝试着做点什么。
&esp;&esp;不是为了什么社会责任,只是为了安稳地活下去,为了她和赵铮,以及身边这些淳朴的人们,能在这个艰难的世道里,多一分活下去的保障。
&esp;&esp;这个念头一旦生根,便在阮玲珑心中迅速发芽、茁壮。
&esp;&esp;她开始更加系统地规划她的“试验田”,并且把目光投向小院之外更广阔的土地。
&esp;&esp;45
&esp;&esp;第45章 回京
&esp;&esp;◎一夜白头◎
希望大家下载本站的app,这样就可以永久访问本站,app没有广告!阅读方便
后期会推出留言功能,你们提交你们喜欢的小说,我来购买发布到本app上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