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 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第1384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所有人都清楚,单就催化效果而言,一维链相比二维甚至三维有序阵列肯定有不小差距,但却更容易得到理想的表征结果。

    尤其是对于孙飞正在试图拼凑起来的那台半成品设备来说。

    几乎所有人都同时面露喜色。

    指着这项成果毕业的王令骁甚至兴奋地挥了下拳头。

    然而,在最初的惊喜过后,经验老道的张韬院士却又露出一丝忧虑:

    “说到表征……常院士,孙研究员那边正在拼凑的设备毕竟不是成熟的、经过严格验证的商业化仪器……如果想要形成学术成果的话,还需要经过极其严谨和复杂的交叉验证,才能证明其结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

    张韬的担忧非常现实,点中了当前计划最大的软肋——时间差和学术公信力。

    会议室里的兴奋气氛稍稍冷却了一些——

    自打电子显微镜这东西被发明出来以后,就从不乏有人在数字图像上面动歪脑筋。

    上到诺奖得主,下到牛马研究生,都出现过因为p图而被撤稿的事情。

    因此,学术界对于这方面的警惕性普遍很高。

    更别提你个不知道哪来的设备了。

    别人连复现都难以做到。

    好在,常浩南却早已料到这一层:

    “张院士放心,学术论文可以延续传统的表征方式,重点在于体现出新催化剂远超传统材料的性能,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引发震动。至于te-apt联合表征的结果,可以后续通过媒体放出。”

    这个提议让张韬陷入沉思。

    如果不是准备马上冲击顶刊,而只是利用舆论向对手施加压力的话,那这个思路倒是可行。

    不过,还有另外一个问题——

    “常院士,我们主要研究的燃料电池和一氧化碳氧化都不是什么显学……”张韬面露苦笑,“如果只体现材料性能的话,那论文甚至很难发到一区期刊上面,至于产业规模更是小的可怜,就算有一些企业对此感兴趣,也不太可能提供足够的影响力……”

    “所以才要换个思路!”常浩南Cao作电脑,调出了王令骁方案中的另一部分内容,激光笔重点圈出了“载体:金属氧化物”这几个字。

    “请看这里。我在仔细研究你们的合成路径时,注意到一个关键点:你们这套薄膜收缩诱导自组装的方法,其核心驱动力在于前驱体分子与基底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力,而经过我们的计算和比对……”

    他一边介绍,一边调出一组新的能级对比图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是范德华力和部分化学键合的迭加。”

    “那么,一个核心问题就来了。”常浩南潇洒地收起激光笔,转身面向摄像头,“这种相互作用的特异性,真的只限于金属氧化物吗?”

    这个问题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众人固有的思维框架。

    张韬猛地一怔,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紧紧盯着屏幕上常浩南展示的模拟数据。

    结果显然是否定的。

    碳基材料,例如石墨烯、碳纳米管,甚至氮掺杂的碳材料、还有氮基材料,比如氮化硼、特定的氮化物……

    这些材料表面,经过适当的预处理和官能团修饰后,其与金属酞菁分子的界面相互作用模式,完全可以通过调整工艺参数,达到与金属氧化物基底相当甚至更优的效果……

    “载体拓宽……”他喃喃重复着,大脑在飞速运转。

    常浩南则顺势抛出了最终的、也是最重磅的炸弹:

    “如果我们用这套方法,将锌原子或者钴原子,高度有序地锚定在碳纳米管或者石墨烯片层这样的碳基载体上,形成单原子分散或者短链状的结构……”

    大家都是内行人,说到这里,就已经足够了。

    “锂电池?”

    张韬迅速捕捉到了最关键的部分:

    “锌原子或钴原子作为催化中心,锚定在高导电性、高比表面积的碳基载体上,或许可以明显改善锂离子的嵌入/脱出动力学,抑制枝晶生长,提升倍率性能和循环寿命……”


下载app进行无广告阅读!

【1】【2】【3】

添加书签

站长有话要说

希望大家下载本站的app,这样就可以永久访问本站,app没有广告!阅读方便

后期会推出留言功能,你们提交你们喜欢的小说,我来购买发布到本app上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