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Jing密的引导下,恒温器被稳稳吊起,然后移向反应堆基座正中心。
    此刻,通过无线电传输的指挥口令声、ye压系统细微的嘶鸣声、以及吊索绷紧的金属摩擦声交织在一起。
    Cao作员紧盯着激光定位反馈屏,双手在控制台上进行着微不可察的Jing细调整。
    恒温器的金属外壁在冬日的暖阳下闪烁着寒光,其底部预留的Jing密接口,正一寸寸地对准基座上的垂直定位滑轨。
    时间仿佛被拉长。
    一个小时后,无线电中终于传来汇报:
    “恒温器主基座固定到位!姿态锁定!偏差值:x轴-002,y轴+001,z轴-005。”
    第一个关键环节,完美落定。
    掌声随之响起,但很快被更密集的指令声取代。
    接下来要安装的,是稳态超导磁场背景系统中的环向场线圈,也就是18个d形超导磁体。
    它们是产生磁约束作用的主力,也是整个装置核心中的核心。
    纵场线圈的主体模块由瑞士sni提供,但磁体内缠绕的超导材料已经换成了为火炬实验室研发的铜氧超导线缆。
    这种新材料的临界温度达到了90k以上,意味着刚才完成安装的低温恒温器可以主要依靠ye氮,而非更加昂贵、耗散损失也更大的ye氦来工作,避免了很多工程实践层面的问题。
    重型吊车再次启动,开始拼装这件关乎人类命运的巨型积木。
    第一块重逾数百吨的d形线圈模块被吊起,小心翼翼地穿过低温恒温器下部的预留空间。
    激光定位系统闪烁着微光,引导着线圈围绕中心轴,以微米级的Jing度Jing准落位、锁紧。
    然后是第二块、第三块……
    巨大的磁体在恒温器内部逐渐勾勒出约束磁场的雏形。
    ……
    与此同时,在远处的一栋综合办公楼内,常浩南正站在巨大的落地窗前,远眺着那片繁忙而有序的工地。
    尽管相隔一公里以上,但核岛建筑的轮廓和遍布在周围的工程机械依然清晰可见。
    突然,门被轻轻推开。
    梁建国院士步履轻缓地走到常浩南身边,同样望向窗外。
    “真是……恍如隔世。”梁建国轻声感叹,语气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说真的,我90年代初刚接触磁约束聚变的时候,从来没觉得聚变发电是在可见未来内能看见的东西……”
    “哪怕就在两年前,我最大的心愿也就是在退休前,能看到咱们自己的装置实现正的净能量增益,给后来人铺铺路,谁承想……”
    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似乎在回忆那段充满激情却又资源匮乏的岁月。
    常浩南听罢,嘴角泛起一丝淡淡的笑意:“那现在的心愿呢?”
    面对这个问题,梁建国先是一怔,接着低头陷入沉思。
    最后,竟然摇了摇头:
    “不知道,现在只感觉不太真实……像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往前冲,还没完全反应过来,就已经站在这里了。”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有些自嘲:
    “我之前从来没想过,自己竟然能活着看见聚变电站并网发电……最近两年的事情又太多太密,根本没工夫考虑以后的事情。”
    说到这里,梁建国又突然话锋一转,反问道:
“那常院士您呢?在实现聚变发电之后,您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希望大家下载本站的app,这样就可以永久访问本站,app没有广告!阅读方便
后期会推出留言功能,你们提交你们喜欢的小说,我来购买发布到本app上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